中华品牌之家欢迎您~!

设为首页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华品牌之家 > 家居 > 正文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时间:2019-09-04 17:06:59 阅读:1 来源:
摘要不读中国史,不知中国之伟大;不读世界史,不知中国之特质。不读世界史,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,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。所以这本《简读中国史》要做的,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。我要做

不读中国史,不知中国之伟大;不读世界史,不知中国之特质。不读世界史,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,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所以这本《简读中国史》要做的,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。我要做的,是打破朝代的顺序,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。跳出具体朝代、具体人物、具体事件,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。

这本书不会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,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,还有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,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,但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。我要向大家介绍的,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,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。

——张宏杰;本文系学者张宏杰新著《简读中国史》自序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为什么写“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”

文 | 张宏杰(来源《简读中国史》;博集天卷授权刊发)

01

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。

有多重要?

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。

我们都知道,记性不好的人,今天的事明天就忘,做事颠三倒四,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。

同样,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,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。

因此有一句话,“读史使人明智”。

但是,“读史使人明智”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,就会明智起来,没那么简单。读史关键在于方法,要善于总结和分析。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02

然而,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,面临着很多困难。

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。

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,资料太少,没啥可总结的。而中国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,资料太多,总结不过来。

确实,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,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,因此,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,可谓浩如烟海,汗牛充栋。别的不说,一套“二十四史”就有四千多万字,读起来非常困难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,你最好别信。

为什么呢,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,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,不知道的人名、地名,不熟悉的典章制度,读起来很费力。因此,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,不论过年过节、刮风下雨,一天也不间断,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,要花多长时间?我算了一下,大约是36年。因此,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(比如张舜徽),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。

那么除了二十四史,我们还有《资治通鉴》《史通》《通典》……都是大部头的。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,再去总结,一辈子也读不完。

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,资料方面的困难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03

第二个困难,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。

你掌握了史料,读了大量的史书,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,相反,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,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。

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,然而,并不是记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,因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同义词。很多人记性很好,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。比如我的一位舅妈,她的记忆力并不错,说起多年前的什么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,非常生动。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,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。她坚决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“冲撞”了什么“不洁的魂灵”所致,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,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就能够治好。曾经有两次巧合,烧完纸后不久,她的病真好了,她的那套理论因此更加强化,还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。直到50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而去世前,她都认为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。

一个国家也是这样。

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史料库,然而并不见得因此就能产生最伟大的历史学。事实上,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,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“善恶忠奸”这个简单的思路,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。几千年来,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,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,就是因为人心不古,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。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,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。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、演义,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: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,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。所以只要“亲贤臣、远小人”,天下自然太平。这种历史总结能力,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,一直在“鬼打墙”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所以,读史需要悟性。“读史使人明智”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。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,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。

一般来说,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,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,比如:

“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。”

“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也是世袭的。”

“汉武帝独尊儒术,尊的是孔子、孟子的学说。”

“历史是直线发展的,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。”

……

这些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常识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04

基于读史的困难,我决定写一本简单明了的“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”。

它的作用,是帮助普通读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,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,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一个整体概念。

有人问,为什么不写一部《中国通史》?

第一个原因,是通史的体例不利于读者简明地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。通史字数往往比较多,比如著名的白寿彝的《中国通史》,共12卷22册,约1400万字。另外一个,通史的写法通常比较刻板,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顺序,一朝一朝地讲下去。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各个方面,一块一块地码豆腐一样地码上去。往往看到后面,就把前面的忘掉了。特别是现有的通史,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,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,只注意罗列知识点,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,也就是说,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因此我要做的,是打破朝代的顺序,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。跳出具体朝代、具体人物、具体事件,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。

所以这本书不会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,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,还有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,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,但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。我要向大家介绍的,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,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。

所以打个比方,通史像是一个人的年谱,每一年都要写到。而我的“简读”,更像是一些对这个人的点评或者考察结论,只谈几个重点,但是希望谈深、谈透。

读史未必都能获得智慧,有时候是更深的愚昧

05

第二个原因是,通史很难进行中外比较,或者说难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。

有的时候,历史需要“长时间、远距离、宽视野”地去看,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。比如只有升上太空,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。或者说,只有跳出庐山之外,你才能发现庐山的真面目。

“不读中国史,不知中国之伟大;不读世界史,不知中国之特质。”不读世界史,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,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。

所以这本《简读中国史》要做的,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。


推荐阅读:叶紫

网站介绍 | 老版地图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| 网站地图

中华品牌之家版权所有 未经允许 请勿复制或镜像 Copyright © 2012-2019 http://www.cnppzj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